贺兰县纪委
首页 > 以史为鉴 正文

以史为鉴

高山景行

稿件来源:中国纪检监察报 发布时间: 2025-07-11 09:30:08
分享至:

  高山景行,出自西周《诗经·小雅·车辖》:“高山仰止,景行行止。”高山,比喻道德崇高;景行,大路,比喻行为正大光明,其大意是赞颂一个人的品行才学像高山一样,要人仰视,让人不禁以他的举止作为行事准则。后世引申出成语“高山景行”,用以指代崇高德行。高山景行,既强调了崇高道德的重要性,也暗含“德”与“行”的辩证关系。

  “行”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四面通达的十字路口。最初的意思是“道路”,读音是háng。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女执懿筐,遵彼微行。”“微行”就是小道。因为道路是供人行走的,所以“行”自然而然地发展出“行走”的意思,读音是xíng。《说文》曰:“行,人之步趋也。”在“行走”之意的基础上,“行”又引申出很多其他意义和用法,比如推行、运行、践行、言行等等。

  德行合一是高山景行的题中之义。德字的甲骨文左边是“彳”,是古文字中表示行动的符号;右边是一只眼睛上面有一条直线,表示眼睛要看正;二者结合就是“行得要正,看得要直”。《周礼·地官·师氏》:“敏德,以为行本。”意谓及时行仁义之德,用作行为的根本。《中庸》记载:“力行近乎仁。”其大意为努力实行、竭尽全力去做事就接近仁德了。这里古人将力行作为君子之大德,因为力行背后的坚韧与执着,某种程度上就是一种崇高的品德。

  高山景行,需要脚踏实地、持之以恒地行动。“良玉未剖,与瓦石相类;名骥未驰,与驽马相杂。”再美好的德行,若是不能付诸实践,也只能泯然于平庸之间,黯淡无光。因此,不溺于虚无的幻想,不耽于缥缈的畅望,脚踏实地方能砥砺前行。老子说:“合抱之木,生于毫末;九层之台,起于累土;千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”合抱的大树,是从细小的幼苗开始成长的;九层的高台,是从一堆泥土开始累积成的;千里的远行,是从脚下第一步走出来的。高山景行,也是由微小的美德与善行一步步积累而来的。只要我们一步一个脚印地坚定前行,总有一天能够登上顶峰。

  高山景行,更需要始终保持主动担当作为。《周易》中蕴含的“崇德广业”思想便是最生动的注脚。“崇德广业”,即充实德行,扩大业绩。好的德行,要通过诸如“造福天下苍生”“扩大业绩”这样的力行实践体现出来。积沙成塔、集腋成裘而成大德,乃行之果;“锲而不舍,金石可镂”,乃行之功;滴水石穿,铁杵成针,乃行之效。《史记》有言:“猛虎之犹豫,不若蜂虿之致螫;骐骥之跼躅,不如驽马之安步。”犹豫不决的老虎,还不如敢用毒刺的蜜蜂和蝎子;徘徊不前的好马,还不如稳步前行的劣马。“共和国勋章”获得者袁隆平先生“禾下乘凉梦”的苍生之德,因其主动担当作为,敢于挑战“不可能”,最终造福全人类。由此可见,相比于犹豫不决、观望不前,主动作为的实践更容易抵达高山之德。

  高山并不遥远,景行并不抽象,“我欲仁,斯仁至矣。”(刘兵华)

>>><<<